后红船时代,粤剧走进“娱乐圈”
作者/责任者:钟哲平
索取号:
文献资料来源:新快报-A34
上世纪二十年代,粤剧女班的兴起,极大地促进了舞台的现代化发展。1926年,“珠江艳影”班的名伶李雪芳上演《仕林祭塔》,首次使用了电灯服装和电灯椅,令观众叹为观止。此后,其他演员纷纷效仿,舞台上出现了电光床、电光车,甚至电光动物,一时眼花缭乱,光怪陆离。
这些繁复古怪的服装和舞台设置,背离了戏剧艺术的写意之美,生命力并不长久。但在观众充满新鲜感的欢呼声中,粤剧已毫无疑问地成为城市最大的公众娱乐。
报纸、杂志大篇幅登载演出信息、演员专访或逸闻,粤剧演员的照片也铺天盖地出现在照相馆广告、商业广告和千家万户的月份牌上。粤剧界全面进入了“娱乐圈”时代。容世诚认为,“所谓‘从农村进入城市’,不应狭隘地指陈一种表演场所的更换转移,更应看成粤剧(包括‘粤曲’、‘粤乐’)在1920年代,无论是出于自愿与否,已经嵌进一个极为复杂的城市文化生产和流转网络。这个网络,大体上由不同的社会——娱乐‘建制’所编织构成,包括戏班戏院、茶楼妓院、游乐场、唱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