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红船在城市化进程中消失, 又以文化名片的姿态重回繁华都市
作者/责任者:钟哲平
索取号:
文献资料来源:新快报-A42
班下乡演出最方便的交通和住宿工具。清代广州八和会馆的“慎和堂”专门负责接戏和安排演出,光绪末年,“慎和堂”编撰了一本《广东境内水陆交通大全》,记载了粤剧戏班下乡演出的全部路线和上万个演出地点。
红船涂上红漆,有人说是因为戏班赴京为慈禧太后贺寿,有人说红船是仿造广东红头商船而造。大部分老艺人认为,红色只是图个吉利,岸上的人远远看见红船靠岸,就知道有戏看了。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粤剧演出从四乡渐渐转移到城市,陆路交通发达,城中有戏院、茶楼等固定的演出场地,红船开始减少。上世纪三十年代末期,仅余的红船也相继毁于战火。旧时红船子弟的艰苦生涯,是如今粤剧艺人不易体会的。红船长约20米,宽3米,比一只“花尾渡”还小。船上的居住环境就很逼仄。红船床位有“十字舱”、“青龙位”、“白虎位”、“托衫位”、“屙尿位”、“大箱头”等。有《红船竹枝词》写道:“最衰执到大箱头,托衫都无个处愁。蚊薮同埋屙尿位,睇来亦系得人嬲。”“大箱头”是船头放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