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唱古腔的意义 不在于看传说合不合理而在于保留古本戏剧的形态
作者/责任者:钟哲平
索取号:
文献资料来源:新快报-A41
话的发音方式,也被称为“古腔”。
八大曲是早期粤剧“大排场十八本”中的精彩唱段,从清代开始,在广东本地班的唱功戏中积累而来。以清唱见长,少动作少念白,用官话演唱。八大曲保留了粤剧梆黄的许多古老曲调,形成了不少“专曲专腔”。如“罪子腔”、“祭塔腔”、“漂母腔”等。音乐以“五架头”拍和,有二弦、提琴、月琴、三弦和掌板,包含不同的板面、过板和过序,有严格的规矩法度。八大曲多是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有《弃楚归汉》、《辨才释妖》、《六郎罪子》、《鲁智深出家》、《附荐何文秀》、《雪中贤》、《百里奚会妻》、《黛玉葬花》。八大曲文辞婉丽哀怨,在流传过程中,曲目和名称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动,口耳相传,因情境而变。听众对这些故事耳熟能详,能从情节的追随中分出身来,沉醉于演员的腔调和情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粤剧开始从官话转为白话演唱,八大曲也渐渐失传。
<<上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