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唱古腔的意义 不在于看传说合不合理而在于保留古本戏剧的形态
作者/责任者:钟哲平
索取号:
文献资料来源:新快报-A41
种曲牌,才渐渐发展出粤剧的地方特色。
官话与广东观众在语言上有天然隔阂,上世纪20年代开始,粤剧逐渐改用白话演唱。粤语声调低沉,下行浑厚,音软意长,更能与本土观众产生共鸣。但是,官话声调高亢,一些铿锵悦耳的专腔和抑扬顿挫的“口白”、“叫头”,以及戏中表现人物气势、风度的段落,用官话演唱更有效果,更能体现传统粤剧古拙炽热的特色。于是很多老演员仍然保留官话。白驹荣演《泣荆花》,上场自报家门,先用官话念“小生梅玉堂”,然后用白话念“恶弟不仁,迫分家产”。这种处理方式也出现在罗品超的《五郎救弟》中。罗品超认为,官话在特定的语境中更有霸气,如“大碗酒,大块肉”等口白,用白话念太斯文,不够威风。
对于这些半官半白的唱腔,一些年轻演员听不懂,向前辈请教,前辈往往以“古腔”二字概之。通俗地说,在如今粤剧演出中,凡用戏棚官话演唱的段落,都可称为“古腔”,其特点是字正腔圆,韵味醇厚。还有一些特殊的唱腔,虽然用白话演唱,但行腔技巧仍然保留官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