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广州创建现代生态文明城市的头等任务
作者/责任者:罗雨林著;广州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编著
索取号:G122/55
文献资料来源:摘自《广州学与广府文化》
活污水、污物通过排水系统--六脉渠流入大海,把它消化掉;人排出的粪便、尿液,一般都是回收作为农田肥料处理,故污染几乎减少到零,据有关古籍记载,古时珠江是很阔的,又有海潮涌入,所以以前人们都不称珠江,而称“珠海”或“小海”。当时珠江每年流入海中水量达3700亿立方,分八个门入海,加上三江仍有部分水量流入广州。以沙面对开白鹅潭为例,原是一个广阔的海面,在风浪大作时,常危害舟楫,故古代船只经过只好绕开它而驶入东澳、西澳和玉带濠避风,有时西澳船只甚至直驶入兰湖避风,东澳船只也不敢由珠江航行,而西走筑横沙过东山新河涌水道出扶胥港,白鹅潭当时上承西、北两江之水,以潮汐畅通,淤积不烈,所以直到清末,仍测得水深7米以上,最深处达10米,江面又阔。以如此丰富大量的水,容纳人口不是很多的人排除的生活污水,当然不成什么问题。不成其为什么“祸害”。但后来随着现代化进程,城市化的改造、扩大,人口日益增多,加上珠江每年沙泥输出达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