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广州创建现代生态文明城市的头等任务
作者/责任者:罗雨林著;广州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编著
索取号:G122/55
文献资料来源:摘自《广州学与广府文化》
8500万吨,而停积在广州附近河道上,而形成水道淤塞,造成水患,并不断形成或扩大沙洲变成平原。正如道光十五年(1835)十二月,巡抚高平祁塤的《引疏灵洲山南郁水碑记》云:“广州水患,自沙田弛禁而始大,焦门堵塞而益张。”洪水期使西关平原受淹以下西关一带为主。当时长堤水淹到南关戏院、靖海路中段一带,河南则淹到福祥路中段,人口不断增多,围垦造田,河道填狭不少,如古代达1.0平方公里的兰湖,到明代已日见淤浅,今已湮没。建成大楼区,东方宾馆、广播大厦、西部低洼处开为流花湖。当时兰湖水面注入珠江是通过洗马涌(又名司马涌)的,这条涌原为水深涌阔的良好水道,为出入广州的重要码头所在,但后河道侧移了100米,今改称为“澳口涌”。人们不注意环保,已淤塞了。由于有这些沧海桑田变化,所以广州城市的这些污源日益成为困扰人们、影响生态平衡的严重问题。
要治理好这些生活污水污染河涌,就一定要认真下功夫做好学习广州城市历史的“功课”,认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