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字广府 > 广府文萃

治水--广州创建现代生态文明城市的头等任务

作者/责任者:罗雨林著;广州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编著

索取号:G122/55

文献资料来源:摘自《广州学与广府文化》

真调查摸清广州市历代六脉渠等排水系统的衍变情况,各条河涌的历代衍变。弄清污染河涌的症结所在,以及解放后我们又新搞了哪些排水设施、下水道的情况等,这些情况如果能弄清明白了,解决问题的治污方案,才能扎实有效地形成。 现将我所知的一些情况列出仅供参考。所谓广州六脉渠,是指古代广州内城六条排水大渠。古代广州就是靠它来排水的,摸清它在历代衍变情况对治水十分重要。这六条排水渠是利用古代干谷地、小河溪,在濠池淤塞后,加以疏通而成。故明郭棐《广东通志》有“古渠有脉,渠通于濠,濠通于海”。《羊城古钞��省会城郭图说》亦有:“古渠有六,贯串内城,可通舟楫,使渠通于濠,濠达江海,城中可无水患,实会城之水利。及屡浚屡淹”。这六脉渠在古代是兼有排水和航行便利这两种功能的。故称“渠水通于闸”。闸门是控制船只通入内城的障阻。古渠的前身为文溪。位于白云山蒲涧到广州城一段,并有分流。为东晋太守陸胤所凿。为古代广州居民食水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 数字广府 > 广府文萃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