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广州创建现代生态文明城市的头等任务
作者/责任者:罗雨林著;广州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编著
索取号:G122/55
文献资料来源:摘自《广州学与广府文化》
主要来源之一。宋六脉渠主要在宋西城内,一直到元代。南濠(今南濠街)是西城排水总汇。明代六脉渠与宋元六脉渠说有相同,亦有不同之处。到清代六脉渠又有种种不同的变化。乾隆时有五脉之说,乾隆56年(1791)总督福康安曾修六脉渠,但在《番禺县志》中,只有五条在记,另一条已淤塞。当时修渠原因是因渠道失修于塞,大雨淹街,但据《南海百咏续篇》则认为第六脉即“上右桥”那一脉未塞,故《番禺县志》未记上。嘉庆十脉为十五年(1810年)布政使曾燠重疏五渠时所析十渠,称嘉庆十渠。此外,还有道光六脉、同治六脉之说。同治六脉,主要原因为咸丰七年(1857)英法联军入广州,城内遭大破坏,毁屋甚多,渠道壅塞,大雨一来即水浸满街,行道艰难。故在同治九年(1870)王凯泰修渠时,要新辟渠道,但主要仍有六条。这六条是:(1)为督署前渠(督署即今民政厅,在吉祥路和越华路交汇处),分北流和南流两条主渠、分渠。北流:由落地街(即今拆建为吉祥路),过莲塘街,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