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府文化问源头 --粤方言的形成与覆盖
作者/责任者:龚伯洪著;广州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编著
索取号:G122/55
文献资料来源:摘自《广州学与广府文化》
百余岁,南越国历五主,到汉元鼎六年(前111年),终为汉朝所灭。汉灭南越国后,在岭南设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九真、交趾、日南、珠崖、儋耳等9郡。元封五年(前106年),设交趾部统辖上述9郡,交趾部的治所设于广信(包括今广东封开至广西梧州一带)。史家认为,广信之名寓“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之意。广信位于岭南腹心之地,地处漓江、贺江、西江交汇之口,扼水陆要冲,故为汉代所重视。此后,广信作为岭南的政治、文化中心,发展了300余年,其对粤语的发展是颇有影响的。
秦凿灵渠把湘江与漓江沟通,从而成了中原汉人进入岭南历史上第一条水上主要通道,而由漓江转入西江到岭南,必先进入广信一带。秦统一岭南后,广信一带已有不少秦守军驻守,此处扼西江咽喉,沿江东向可达番禺,溯江向西可达南宁,乃战略要地。因此,汉族移民也大批居于此地,加速此地的开发。在汉代,广信也出现了几位学问家,如陈欣、陈元父子及士燮等。古籍载,交趾太守士燮的威望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