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字广府 > 广府文萃

各个戏种的孙悟空都有自己的绝活

作者/责任者:钟哲平

索取号:G

文献资料来源:新快报-A42

争霸

    戏里戏外,活脱脱都是猴儿本性

    传统戏曲艺术家的讲究一脉相承,就连郑法祥本人也是吸取各家之长的。

    郑法祥的父亲郑长泰是河北梆子的武生,人称“赛活猴”,他还吸收郝振基、杨小楼等前辈的艺术特色,专工猴戏。

    郝振基(1870-1942)是著名昆曲演员,能演武生、老生、花脸,猴戏代表剧目有《安天会》、《花果山》、《火焰山》等。郝振基的脸谱称为 “一口钟”,保持了弋腔猴王的传统扮相,动作灵活,酷似真猴。他表演偷桃,一边吃桃,眼珠来回转,脑袋来回晃,嘴巴不断鼓,耳朵前后扇,连后脑勺也能上下耸动,成为绝技。

    杨小楼(1878-1938)是著名京剧武生。杨小楼的父亲杨月楼就擅演猴戏,人称“杨猴子”。杨小楼对猴戏有新发展,更重神似而胜于形似。杨小楼以《安天会》和《水帘洞》闻名。1912年杨小楼在上海演出,连演40天。盖叫天在现场看得叹服,认为杨小楼演《水帘洞》,翻跟头落地时,轻得像猫一样。

    盖叫天(1888-1971)本人也有猴戏的绝技。1923年他在上海演《西游记》,在《水帘洞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 数字广府 > 广府文萃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