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字广府 > 广府文萃

从广府七夕风俗演变看当代乞巧的功能

作者/责任者:叶春生

索取号:K892.4/5

文献资料来源:摘自《广州乞巧文化论坛论文集》

    七夕乞巧风俗,各地都有,然而广东人拜七姐,特别虔诚,礼节之繁缛,巧作之精美,堪称一绝。宋人刘克庄诗云:“粤人重巧夕,灯火到天明”。一个“重”字,一个“巧”字把广东七夕写活了。其实,这些仪式过生日从几千年前的祭星仪式发展而来的。
    一、祭星--祈求天地人和合的生态环境
    七月七的原型是祭祀星神,七月初斗柄南指,织女星初昏时出现在正东方向,这种星象正好与立秋的季节相合,此时农作物趋于成熟,于是人们在季节转换的时刻,拜祭星神,乞求赐福。
    古人认为,人间的许多事物,都是天上星象在人间的投影;而地下的山川形胜,无不关乎人间的福祸。如果说,伏羲王天下出河图。主管天文,则禹治水赐洛书,偏重地舆。而地面建筑与天象之对应,广为流传的莫过于北京天坛风水,那是古代天子冬至日祭天的场所,位于老北京内城南郊,即先天八卦中的乾位。乾为天,坤为地,与之相呼应的有地坛、日坛、月坛、分别位于北、东、西方,即坤、离、坎位,即
下一页>>

首页 > 数字广府 > 广府文萃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