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府七夕风俗演变看当代乞巧的功能
作者/责任者:叶春生
索取号:K892.4/5
文献资料来源:摘自《广州乞巧文化论坛论文集》
俗语所谓是“天南地北”、“朝日夕月”。许多祭祀风俗本此而生。整个北京古城的布局都是这样,北京位于东北方,是北极星在大地的投影,紫禁城是紫微星垣的投影,太和殿是其中心的中心,是天下最尊贵的地方,皇帝就住在那里。《八宅周书》中关于“九宫飞白”的数序指出:一白为木,指代北斗七星中第一颗星(贪狼星),五行属性为木。人们拜北斗,祭祀天地日月,都是为了祈求上天,给人间一个欣欣向荣的生态环境,感谢上苍的恩赐。七夕星祭,与紧接而来的七月十五祭月祭祖,立秋月娄祭,思想脉终都是一致的。
汉魏六朝起,七月七日祭拜牵牛织女己成为民俗节日,晋周处《风土记》载“七月初七日,其夜洒扫于庭,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黄粉于筵上,以祈河鼓织女,言此二星辰当会,守夜者咸怀私愿,咸云,见天汉中奕奕白气,有光耀五色,以此为征应,见者便拜而愿,乞富乞寿,无子乞子,唯得乞一,不得兼求。”由此可见,民间祭星的原义。南朝荆楚七夕习俗有所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