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府七夕风俗演变看当代乞巧的功能
作者/责任者:叶春生
索取号:K892.4/5
文献资料来源:摘自《广州乞巧文化论坛论文集》
变化,加入了乞巧的内容,变为纯粹的妇女节日,“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鍼。或以金银鍮石为鍼,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荆楚岁时记》)从原始生存意义的祈求,演变为对妇女心灵手巧的祈祷,节日的这种演变具有重大意义的文化意义,它代表了节日向娱乐方向的发展,单一的祭祀性节日演化为祭祀与娱乐结合的节日,丰富了节日的文化内涵,更能适应和调节民众生活。而专门的女性节日的出现,既说明妇女地位的上升,也表达了社会对妇女角色的期待。
二、拜牛郎拜织女,民众对男耕女织社会的诉求
转型后的七夕风俗,在《广州岁时记》中有详尽的记述:
七月初七日,俗转牛女相会之期,一般待字女郎,联集为乞巧会。先期备办种种奇巧玩品,并用通草、色纸、芝麻、米粒等,制成各种花果、仕女、器物、宫室等等,极勾心斗角之妙。初六日陈之庭内,杂以针黹、脂粉、古董、珍玩,又花生、时果等,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