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府七夕风俗演变看当代乞巧的功能
作者/责任者:叶春生
索取号:K892.4/5
文献资料来源:摘自《广州乞巧文化论坛论文集》
罗列满桌,甚有罗列至数十方桌者。邀集亲友,唤招瞽姬(俗称盲妹),作终夜之乐,贫家小户,亦必勉力为之,以应时节。初六夜,初更时分,焚香燃烛,向空礼叩,曰迎仙。自三鼓以至五鼓,凡礼拜七次,因仙女凡七也,曰拜仙。礼拜后,于暗陬中持绸丝穿针孔,多有能渡过者,盖取金针度人之意。并焚一纸制之圆盆,盆内有纸制衣服中履脂粉镜台梳篦等物,每物凡七份,名曰梳妆盆。初七日陈设之物,仍然不移动,至夜仍礼神如昨夕,曰拜牛郎。此则童子为主祭,而女子不与焉。礼神后,食品玩具,馈赠亲友。拜仙之举,己嫁之女子不与会,唯新嫁之初年或次年,必行辞仙礼一次,即于初六夜间礼神时,加具牲礼、红蛋、酸姜等,取得子之兆;又具沙梨、雪梨等果品,取离别之义。又于初七日午间,人家之有幼小子女者,咸礼神于檐前。礼毕,燃一小梳妆盒,曰拜檐前,祈其子女不生疮疥,俗以檐前之神为龌龊神也。即是日汲清水贮于坛内密封之,尝久贮不变臭味,曰七月七水,调药治热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