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字广府 > 广府文萃

从广府七夕风俗演变看当代乞巧的功能

作者/责任者:叶春生

索取号:K892.4/5

文献资料来源:摘自《广州乞巧文化论坛论文集》

性疮疥,极有特效。
    这段文字,详细记录了广州女子拜七姐的风俗,所记大约为清末至辛亥革命期间的事,其隆重繁琐,热闹铺张,已经可见,估计在这以前,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1923年出版的《中华全国风俗志》上,亦记载了这些风俗:“广州风俗,綦重七夕,实则初六夜也。诸女士每逢是夕,于广庭设鹊桥,陈瓜果,焚檀楠,巨烛,绵绣椅,靓女列坐,任人入观不禁,至三更而罢,极一时之盛”。实际情况,就是如此。而著名作家欧阳山在《三家巷》中写的则是1920年广州七夕风情:
    快活不知时日过,不知不觉又到了旧历七月初六。……那天,区桃歇了一天,大清早起,打扮素净悠闲,轻手轻脚地在掇弄什么东西。神厅前面正中的地方,放着一张擦得干干净净的八仙桌子,桌上摆着三盆用稻谷发起的禾苗。每盆禾苗都用红纸剪的通花彩带围着,禾苗中用小碟子倒扣着,压出一个圆圆的空心,准备晚上拜七姐的时候点灯用的。这七月初七是女儿的节日,所有的女孩子都要独出心裁,做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 数字广府 > 广府文萃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