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字广府 > 广府文萃

略论广州的蚀刻玻璃画

作者/责任者:夏爱华

索取号:K872.65-53/1/8

文献资料来源:摘自《岭南考古研究》(8)

璃开发领域毫无建树可言。”[2] 
    考古资料表明,中国古代的玻璃制造工艺始于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除常见的珠、管之外,还有璧、环、璜等仿玉器作品,以及琉璃杯、剑饰、印章等。战国琉璃器有多种透明或不透明的色泽。琉璃珠上常有以蓝色圆点和白色圆圈组成的鱼目纹或多彩套色俗称“蜻蜓眼”的美丽花纹。其材料为铅钡玻璃质,与古代埃及、罗马的钠钙玻璃不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墓葬出土的文物中也有不少玻璃器皿和玻璃装饰品。其中有的是国内制造的,如河北定州北魏塔基出土的玻璃钵、葫芦瓶和玻璃珠、环之类。有的则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罗马和波斯的玻璃器。如江苏南京象山7号墓、辽宁北票冯素弗墓、河北景县封氏墓群等出土的玻璃器物,均是罗马输入。湖北鄂城西晋墓出土的圆形磨饰玻璃碗、宁夏固原北周李贤墓出土的玻璃碗,是由波斯输入中国的。 
    宋代与阿拉伯各国有着密切的经济和文化往来,从阿拉伯地区输入了大量的玻璃器,多为皇家贵族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 数字广府 > 广府文萃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