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和作用
作者/责任者:陈华新
索取号:K206.6/12/7
文献资料来源:摘自《文史纵横》2002.3
动,在广州建清真寺,名叫怀圣寺,寺内有光塔,俗称光塔寺。光塔是阿拉伯式的建筑,“白云之麓,坡山之隈,存浮图焉,其制则西域砾然石立,中州所未睹,也传自李唐迄今。”[18]
天主教也是由海路传入广州的。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天主教传教士方济各��沙勿略由水路登陆,企图入内地传教,未被批准,客死于上川岛。过了30多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广州,后至肇庆创建仙花寺,这是中国最早的天主教堂。由于广州在历史上的开放性特点,通过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形成了岭南文化的兼容性特点。汉唐以来,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以及西方天主教文化就在广州地区落地生根,与本土文化和平共处,使岭南文化溶铸出中西文化特色。
第二,造就了岭南文化重商性的倾向。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推行“崇本抑末”的传统经济政策,“士农工商”社会地位的排列,说明商人的社会地位最低。这种重农抑商的倾向,是农业社会的产物。由于广州在“海上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