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字广府 > 广府文萃

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

作者/责任者:林子雄

索取号:K206.6/12/7

文献资料来源:摘自《文史纵横》2002.3

南朝佛典多来自海上,因而每与南方佛学发生因缘也(宋世之竺法春,齐之昙摩伽陀耶舍、摩诃乘、僧伽跋陀罗,均在广州译经)。”[2]
    二、科技文化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早期,中国发明的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火药等传至国外;明清以后。西方的火药武器、机械钟表、天象仪器以及有关数学、天文、医药、物理等方面的科学知识传输中国,令中国人耳目一新。
    文献记载,外国医学技术传入中国早在东汉年间,《开元释教录》:“东汉末年,安世高医术有名,译经传入印度之医药。”即印度的医药随佛经而传入中国。陈寅恪先生认为,中国古代医书中常常讲的歧怕可能是印度古代神话色彩很浓的大医学家Jivaka的音译。三国时神医华佗的故事也可能与印度有某些联系。[3]
    唐天宝七年(748),鉴真和尚在韶州曾请天竺医生治疗眼疾。《唐大和上东征传》:“时和尚频传炎热,眼光暗眛。闻胡人言能治目,遂加疗治。”据刘禹锡的《赠眼医婆罗门》诗介绍,当时使用的是印度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 数字广府 > 广府文萃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