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字广府 > 广府文萃

试从考古发现探索百越文化源流的若干问题

作者/责任者:杨式挺著

索取号:K872.65/4

文献资料来源:摘自《岭南文物考古论集》

桂等沿海地区的一部分越族,他们主要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来源是渔猎和捕捞。考古学所谓的“贝丘”(贝塚)遗址、“沙丘”遗址,就是属于这一类文化遗存。比较主要的有:昙石山文化,金门富国墩(蚵壳墩)遗址;台湾凤鼻头文化、圆山文化;广东潮安陈桥村等贝丘遗址,海丰沙坑、菝仔园、三角尾沙丘遗址、[4]珠江三角洲地区近百处的贝丘遗址,[5]香港南丫岛深湾沙丘遗址,[6]以及广西南部的贝丘遗址,等等。
    这类贝丘遗址和沙丘遗址虽然分布广、跨越年代长,各地文化内涵和特点有所差别,但却表现了它们之间有许多共同点和文化联系。诸如:地理环境、经济生活来源,居住建筑形式,特别是文化遗物。如陶器炊煮器盛行圜底斧而缺乏三足鼎、有少量区别于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的彩陶,贝丘遗址中埋葬习俗等等。我觉得,所谓断发文身,以避蛟龙(当指鳄类),居住“干栏”,习于行舟,喜食“异物”等越人的特性,主要地应对到上述这种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生活中去考察。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 数字广府 > 广府文萃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