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字广府 > 广府文萃

试从考古发现探索百越文化源流的若干问题

作者/责任者:杨式挺著

索取号:K872.65/4

文献资料来源:摘自《岭南文物考古论集》

,等等。
    考古材料可以充分证明,荆、扬两州古越族善于栽培水稻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个历史目前可以追溯到七千年前的浙江河姆渡文化。据笔者统计我国迄今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稻谷遗存已有三十多处。[2]包括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山背文化,石峡文化,以及闽、台、滇诸省的一些遗址。它们多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尤其是太湖地区。也就是说主要是吴越及其先民分布的地区。这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存在着一种有别于黄河流域以种植粟黍作物为主的稻作文化,它也是我国栽水稻一个主要的发祥地。这个发明者应当是百越族的先民。广东目前发现最早的栽培稻是曲江石峡文化,那里发现许多稻米、稻谷壳遗迹以及大量农业工具,同样证明石峡文化居民的经济生活是以种植水稻农业为主。出土材料还证明,石峡文化与江西清江地区樊城堆遗址,修水地区的山背文化、江浙的良渚文化等有着密切的关系。[3]
    居住或活动于浙、闽、台、粤、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 数字广府 > 广府文萃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