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港 > 其他

浅吟岁月歌轻诉峥嵘史

作者/责任者:郑佳欣

索取号:K

文献资料来源:南方日报-AII03

外地游客找到这里寻找恤孤院遗址。

    地方志专家告诉我们,恤孤院路得名的确源于一间恤孤院。直至上个世纪初,东山还是离城约1500米的郊野,遍布着山冈、稻田、菜地、鱼塘、坟墓、竹林,生活在这里的是寺贝底村和山河村的农民,人烟稀少。《东湖街志(1840—1990)》资料记载,清光绪年间,美基督教会相中了既是军事要地又是广州水陆交通要道、且有很大发展潜力的东山,强购了东山大片土地,开始在此兴建宗教建筑和西式住宅。为了收容培养教会内教友的年幼孤儿,牧师湛罗弼倡议创立恤孤院,任命教师张立才、余益山为院董事。1909年(一说1903年),恤孤院在今培正小学旁建成,并在门前开辟马路,名为恤孤院路。

    1926年,恤孤院迁址沙河,更名为两广浸信会孤儿教养院,兼办小学。时光飞逝,几经建设,恤孤院原址成了不解之谜。《东湖街志》中,原址地处恤孤院路32至42号,而《广东省志》则称“在今东山恤孤院路38号至46号”。上述说法有待考证,但所提及的地址皆已面目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 信息港 > 其他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