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港 > 其他

都市“隐士”寺贝通津

作者/责任者:詹鹏飞

索取号:K

文献资料来源:南方日报-AII04

    “津”是码头之意。在广州,则指珠江边码头,广州不少江边小路被冠以“通津”之名,即“通往江边码头”的那条路。广州城区冠以“通津”地名不少,如越秀区较场西路附近的云海通津,东华东路附近的前鉴通津,荔湾区文昌北路附近的幸福通津,以及海珠区工业大道北附近的龙导通津。这些街巷均离珠江不远。

    清末民初,寺贝通津一带不过是广州城大东门外三公里处的人烟稀少、遍野荆棘的山岗群。直到20世纪初,外国传教士进入打破了这里的宁静。1906年,美国基督教浸信会在寺贝通津购得大片土地,开工兴建培道女校和教徒住宅,建立教会传教基地。1909年5月,礼拜堂落成并投入使用。1914年,两广浸信会在寺贝通津创办神道学院。不出十年,寺贝通津便成了美国基督教在南中国传教布道的大本营,大量外国传教士在此居住和生活,被称为“不是租界的租界”。1914年,寺贝通津居民、归侨工程师江顺德之子被匪徒绑架,震动东山,人人自危,当地中外人士于是自筹经费组织“中西
下一页>>

首页 > 信息港 > 其他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