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港 > 其他

德政路:百姓世代盼清官

作者/责任者:广州日报

索取号:K

文献资料来源:广州日报-A18

。不过,昔日街上立过的一座玉笥祠,倒可以让我们确信,至少这里出过一个足以青史留名的好县令。这座祠堂是位明末曾在番禺做过知县的名臣张国维立的。说起张国维,今天的人们大多一头雾水,但黄遵宪、张岱、屈大均等今人耳熟能详的明清著名学者,都为张国维作过传,其在当时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番禺县衙是张国维宦海中的第一站。1622年,28岁的张国维高中进士,两年后,他被点为番禺县令。他到任的时候,广州正在闹饥荒,粮价一飞冲天,饥民嗷嗷待哺。张国维火速抛出“救荒十二策”,平抑了粮价,接着,他又将近郊被土豪大肆霸占的良田归还给贫民,任其耕种,以求解决饥荒的治本之道。短短数年,张国维在这里兴学校,课农桑,以德化民,把番禺县治理得井井有条。老百姓感恩戴德,送了他一个“神明父母”的称号。德政街上的那座玉笥祠,就是老百姓表达感激之情的产物。

  国破家亡日投水自尽

  张国维对上司是不怎么逢迎的,但他的能干还是给朝廷留下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 信息港 > 其他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