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载水脉见证羊城治水史
作者/责任者:姜玉龙 黄小晶等
索取号:K
文献资料来源:南方日报-AII06
民国时期,广州陆续开辟马路,路上交通快捷,濠涌航运作用逐渐减弱以至消失。同时,由于久不清疏和居民侵占,濠涌日渐浅窄,水流不畅,如遇暴雨兼涨潮,宣泄不及,导致洪涝。
在历史的长河中,东濠涌在不同时期时段留下了治理印迹。
据记载,1932年7月29日,暴雨引起山洪暴发,瞬间水位由原来的七尺暴涨到丈余,在东门,越秀山南面的洪水经铜关到造币厂冲向东濠涌,使本来几乎干涸的东濠涌突然水势滔滔。突如其来的洪水,汹涌澎湃,冲出河涌两岸,泛滥成灾,其中钱路头的东濠涌水深超过4米,市内低洼地方遂成池沼。1935年7月5日再发洪水,小北外直街以及田心、万福里,水深近2米。为减轻水患,政府下决心整治东濠涌,辟阔濠身,浚深濠床,疏拓河道,去浊清污、治理污染,修筑堤岸及人行道,改建竺横沙桥、小小东门桥和越秀桥等等。1936年3月,东濠涌下游整理工程基本完成,为纪录这次治水过程,政府在越秀桥西侧立起石碑,上面刻的是由文树声撰写的《整理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 243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