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实无华的街 深藏功与名
作者/责任者:卜松竹
索取号:
文献资料来源:广州日报-B2
“书院”名之?文史专家指出,这与清代雍正年间官府害怕民间“聚众结盟”有关。雍正十三年(1735)今址建祠堂,广州是省城,首当其冲。但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之下,建祠堂的需求极大,于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众挂着“书院”名匾的祠堂出现在大街小巷。这些祠堂既是宗族议事、祭祖之地,也能让同宗士子到省城科举考试时暂住,温习功课、读书备考。区别于真正教书育人的书院,今天研究者们常以“宗族书院”称之。今天北京路西侧“书院街”的众多书院都属此类。
千顷书院又称黄香公祠、汉尚书令黄公祠。黄香是谁?他是古代道德教育典范“二十四孝故事”中的孝子之一。《后汉书》言,黄香字文强,为江夏安陆人,事母至孝,九岁时就知道为母温席,后来官至尚书令,广东黄氏多以“江夏黄”后裔自称,奉黄香为始祖。
祠中奉祀的另一位汉代名人黄宪也以德行著称。他拒绝了朝廷征召,被时人赞为“汪汪若千顷陂,澄之不清,淆之不浊,不可量也”。意指黄宪气量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