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港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南越王宫“印度神柱”见证中西文化交流

作者/责任者:黄丹彤

索取号:

文献资料来源:广州日报-A6

大石柱。另一种柱较小,多数残断,可能是望柱或者蜀柱之类的栏杆构件。柱径9.5~11厘米,柱座为14×14厘米,残高最长46厘米。从形制及出土位置来看,部分小型构件应与临水的榭或亭、阁之类水上建筑有关。

  全洪说,中外学者都认为,印度建筑一方面受希腊-波斯艺术的影响——比如著名的阿育王的独石柱——同时又保留着本土文化。印度石窟于公元前3世纪出现,公元前2世纪在西印度流行。值得关注的是,众多早于或与南越国同时期的石窟普遍使用八角形柱。巴贾(Bhaja)石窟第12窟为支提窟,窟内列柱为素面八角形柱,该洞窟的开凿年代大约为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阿旃陀(Ajanda)石窟的第9窟和第10窟凿于公元前1世纪,窟内柱子也是八角柱。桑奇大塔(Sanchi 1号)塔中心半圆形的覆钵,最初是公元前250年左右由阿育王修建,后在巽伽王朝时代(公元前185年~约公元前76年)扩建,底部构筑了石砌的基坛和围栏,围栏的石柱为八角形柱。这些公元前2世纪之物,年代正与南越国相当。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 信息港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