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期刊 > F > 法制博览

宪法的“应然性”因素初探

朝在野党派及公众,通过自由媒体的长期充分辩论,再由超过三分之二公民投票通过的。由此可见,不同利益主体参与制定的宪法基于各方的认同能被各方遵守,因而也就能保持宪法的长期性、有效性和稳定性。并且不同利益主体共同参与制定宪法还体现了现代社会的民主性,即基于主权在民的理念由人民决定国家治理规则,并保障人民的权利。总之,不同利益主体共同参与制定宪法是人民管理国家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是人民能够尊重宪法权威的依据。而在我国先后制定的几部宪法中,尽管有全民讨论宪法草案的迹象,但讨论宪法草案的并不是代表不同利益的主体,而是利益共同体,并且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特别是这些宪法的最终通过并不是履行公民批准的程序。因此,我国宪法一直被看作纸面上的宪法,一直不能发挥宪法的作用、体现宪法的权威。可见,我国宪法的制定要考虑多方力量的参加,体现多方的利益。二、宪法修改的应然性:不宜频繁启动的一个宪法程序宪法的权威性还在于宪法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 电子期刊 > F > 法制博览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