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哲学教学改革的设想
在人们的想象中,大学生应该属于思想活跃、问题意识强烈的群体,但现实情况刚好相反,其表现主要有:课堂上很少主动向老师提问;对老师的提问退避三舍;迷信教材,总觉得教材中的内容都是正确的;个别学生甚至非常排斥老师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让学生之间就某个观点展开争论。大学生问题意识缺乏的直接原因是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这一方面与进入大学之前的应试教育有关:习惯了将教材作为标准答案,习惯了任何问题都应该有标准答案。另一方面,与哲学教材和哲学教师不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区别有关。其他学科,特别是理工科,很多理论是可以证实的,是有确切答案的。但是,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形而上的非感性存在,是无法用感性的方式证实的,其结论主要来自逻辑推理。缺乏实证的逻辑推理始终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哲学是一门难以存在标准答案的学科,甚至可以说,哲学问题最终是不可知的。正如冯友兰所言:“哲学、特别是形而上学是一门这样的知识,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