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城镇化”管理问题探讨
势都在提醒着我们:人口红利的盛宴即将迎来尾声。幸运的是,在人口红利的支撑下中国实现了经济快速的发展,中国现有的主要的经济贡献者来自第二、三产业,主要依托工业化和城市的发展。[2]工业与城市的扩张是需要土地支撑的,这又带动了我们发掘新的制度红利,即土地红利。我们可以把土地红利当作一种制度红利,因为没有我国特有的土地制度,就没有所谓的土地财政,当前很多人错误地将土地财政片面理解为政府获得大量财政收入的手段。土地财政的结果或者说是目的对中国发展有着巨大的功效,但其由“红利”转为“财政”通过的是政府的低价征地、高价卖地的流转方式,这种方式就确定了其在现代的中国依然存在着许多手段和伦理的偏差,风险主要表现在其的不可持续性:第一,土地财政客观上推高了房价,居民幸福感下降。地方政府有着追求更多土地财政收入的冲动,往往默认、甚至过分经营城市造成房价持续上涨,超过多数居民承受水平、居民幸福感降低。第二,土地财政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