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与治国
,毕竟没有直接批评仁义的危害性,而对于法,如上文所述,却直接批评了法的社会危害性。据此,似可以断定,在老子那里,仁义优越于法,法应排在仁义之后。这样,治道四种,顺序如下:道德、仁义、法、礼。三人们“不知有之”这类君王,用“无为”的方法治理天下,而“无为”如前文所述,又是道和德的本质属性。君王以道治国,无为而治,人们对其自然“不知有之”。老子最反对的君王是人们“侮之”这一类,并认为这类君王缺少“信”。为什么这类君王缺少“信”?联系老子批评礼的社会危害性时所说的“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可以知道,这类君王以礼治国,其治理天下的治道是“礼”。君王以礼治国,因而缺少对民众最基本的“信”。由于君王为政以礼,缺少“信”,并因此造成国破家亡,老子自然最为反对,人们理当“侮之”。人们“亲而誉之”这类君王,之所以获得民众爱戴,是因为其行善积德,对民众关怀备至。据此可以推论,这类君王应是以仁义治国,其治理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