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远古史研究理路
一千七百多米的非人为堆积的天然“土”山;6)自古便传说“人居在昆仑南,逝葬在昆仑北”,“中邦之居在昆仑东南”(《说文·丘部》)。上述“宛丘”所有重要的标志性特征皆与昆仑丘一致,而与“淮阳宛丘”丝毫不相符。所以说“宛丘”二字无疑原创于八千年前伏羲时代的昆仑丘,也表明昆仑丘就是伏羲王都宛丘。宛丘与昆仑丘乃一地双名。前文已讨论过,之所以把宛丘硬安到淮阳,只不过是一次历史误会,混淆、颠倒了原创文化与转移文化的关系。例五,王屋。有称因“天台(坛)山山形如王者车盖,故名王屋”。这不确切,因创“王”“屋”二字时,王者尚无车盖。那么“王屋”二字到底于何时何地创生?甲骨文“王”有两解:一解为下砍的大斧( ),象征权力,最高统治者。此解明显出自阶级社会之后,而非“王”字原创本义;二由孔子解为“一贯三为王”,并由董仲舒详释为“上横为天,下横为地,中横为人,而参通天地人者谓之王”。故《说文·王部》谓:“王,天下所归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