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期刊 > J > 今传媒

解读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一张薄薄的照片,呈现在每个人的书桌上,教堂的因素被最大程度上消解了。总之,充满了仪式感的艺术创造活动被局限在了艺术作品的内容生产过程中,而复制技术通过海量的复制品数量使大众也可以获得对艺术品的“占有”,同时又能通过变更艺术作品的存在形式剥离其原本的不可亲近性。艺术品创作之后传播和大众的欣赏过程中,原有的仪式和高不可攀已经不复存在,本雅明把艺术从高高的祭坛上拉回到了每个人的身边。对技术带来的这种改变造就的深层意义,本雅明并未进行完整的表述,但笔者认为,我们仍然能从本雅明的字里行间把握他的思想指向。本雅明涉及到的技术赋予艺术品和受众的意义可以概括为以下五点。一是增强了艺术作品的公共性。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成为了大群体的欣赏娱乐对象,它取代了只能被某一个人或一些人观赏膜拜的古希腊雕塑原作(当然雕塑原作仍然可以通过机械复制,被更多的人以个人化的方式欣赏和解读),这本身就是艺术品与受众关系的进步。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 电子期刊 > J > 今传媒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