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术品的把玩娱乐获得放松,大众对艺术品教育教化功能的需求下降了,娱乐消遣功能的需要上升了,“消遣性接受随着日益在所有艺术领域中得到推崇而引人注目,而且它成了知觉发生深刻变化的迹象”[7]。值得注意的是,本雅明并未对大众消遣娱乐的需求进行批评,而是以一种泰然处之的态度加以冷静描述,这与法兰克福学派其他论者的态度是有鲜明区别的。五是赋予了受众参与艺术作品制作的能力。本雅明肯定受众对于艺术作品同样具有制作能力,“极其广泛的大众的参与就引起了母体的变化”[7],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不但带来了艺术品的生产方式的改变,艺术作品传播范围的扩展,引发了艺术作品欣赏消费模式的变革,也使读者或受众在艺术生产过程中可以与作者进行身份互换,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也处于角色随时互换的状态。本雅明首先以电影制作为例说明这一观点,在当代电影的创作中,演员扮演的就是生活和劳动过程中的观众,而每个观众都有故事主角代入感的正当心理诉求,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