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的禁脔,而可以完全属于大众。三、机械复制技术带给艺术品和受众新的意义林赛·沃特斯表示,本雅明的研究路径类似于古典艺术理论的先驱者亚理士多德,因为他从技术化的角度“像一个机械工那样从最基本处出发来解释艺术”[11],但不同于亚理士多德古典模仿说的提出路径,本雅明在乐观论述机械复制技术引起艺术品“灵韵”消逝的基础上解释了机械复制技术引起的现代大众艺术接受方式的变革。追溯历史上的受众对艺术原作的膜拜心理,本雅明认为其根源在于艺术品与仪式的结合。“‘原真’的艺术作品所具有的独一无二的价值植根于神学,艺术作品在礼仪中获得了其原始的、 最初的使用价值”[7]。他认为,“现代大众强烈要求物在空间上和人性上更易‘接近’,接收一件实物的复制品就使其不再独一无二”[7]。首先,大众对于艺术品存在着强烈的心理需求:通过占有一个艺术品的摹本或复制品来占有这个对象。在机械复制技术之前的历史中,人们面对的艺术作品绘画、雕塑、文艺作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