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铅山:失落的古镇与留存的饮食
“和粉”的阶段:把头一天剩下的碎粉条跟新碾的米粉和在一起,搅成了小指长短的“米段”,再拿去汽蒸。最后出来的米粉是否绵长劲道,核心都在这个工序。“米段”的手感要靠几年的工夫来培养,不是谁都能判断得出来。粉厂全年无休,虽然只有4名工人,做出的粉却要供应100多家粉店。写着“小杨”、“二中”、“交警队”等字样的纸条上,每家要求的米粉少则10斤,多则180斤。最远的订户来自几百公里外的南昌和景德镇。按照1斤米粉装两小碗来计算,这样一个小小的粉厂,一晚上的工作也要供应近万人的早餐。几个制粉工人要忙到夜里两三点钟才收工,临走前把靠墙的两个大池子泡上了新的大米,等待它们鼓胀饱满后,再化作第二夜碾压揉抻的新食材。此后的工作由两名配送工接手,装满米粉的箩筐向城里星星点点的粉店出发。凌晨4点钟,各个粉店的老板们已经在大锅前开始用猪骨熬汤了。浓稠的骨汤分装成几份,稀释好再烧开,最早的食客就上门了。河红茶的制作需要用到当地另一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