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徽州:寻找时间造就的美味
模来定型后,都是靠在上面压放重物来“走水”的,但做腊八豆腐就没有这样简单。王立民把豆腐脑捞出来一一倒进30个竹篾编成的筐子里,筐里垫着一个纱布兜,为的是初期沥干水分。接着他拿起一个纱布兜子轻轻一甩,又“啪”地摔在案板上,在顶端将多余的部分盘成一个扣,就到了最关键的一步。他拿着一块木板,转着圈地反复拍打每一个已经成为圆形扁坨状的豆腐,直到再也没有水渗出。30个看上去已经干巴巴的“扁坨”仍然要被重物压上大半天,直到下午16点才会解开袋子,在这些半成品的表面撒盐腌制。第二天早晨再把这些豆腐坨送进烤箱,3天之后就是成品了。而到了汪海龙的作坊,制作腊八豆腐就变得更加繁琐。这首先是由于他的腊八豆腐就是传统大小,要比王立民那种为了游客携带方便而设计的尺寸大上3倍,因此用拍打的方式来走水时就格外费力。再有就是他们是采用自然晾晒的方式。腊八豆腐顶上都有一个凹进去的小坑,那是因为在放置重物走水时,每个豆腐坨的顶上都会摆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