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徽州:寻找时间造就的美味
烹饪时间足够长,也指旺火、中火、文火和微火之间的配合。邵之惠讲了一则关于他父亲邵仁卿的故事:绩溪人在上海开徽菜馆,从清末到民国时期,前前后后一共200多家。其中多数徽馆都是租房子来开馆,只有一个“大全福”是徽州人买地皮、造房子开起来的,规模比较大,邵仁卿就是那里的总厨师。饭店在开张时,请了于右任来吃饭,也是他为“大全福”题写了招牌。邵仁卿准备了一道红烧蹄髈。于右任吃了一口,觉得很好吃,但是稍嫌油腻。邵仁卿就考虑用什么方法来改良。他想了四道程序:“首先用文火来炖,六七成烂的时候用漏勺捞出来沥干。第二道则把油锅烧热,大概200多摄氏度的时候把蹄髈放进去炸。下一步把蹄髈放进凉水里来浸泡,蹄髈的表面马上有一种褶皱的效果。最后才是拿去红烧。经过这四道火功,蹄髈的油脂已经脱去不少。因为它的外形,这道父亲琢磨出来的菜既叫‘走油蹄髈’,也叫‘绉纱蹄髈’。”邵之惠将徽菜“重火功”的特点归因于自然条件:“徽州山区多,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