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传统调味观
面来实现“和”的调配原则,以追求最佳的口感和营养。2.按季节调味《周礼·天官》、《礼记·内则》: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注中指出,多其时所以养气也。各尚其时味而甘以成之,犹水、火、金、木之载于土。按季节来调味的理论实际上是以我国“五行”学说为依据,阐述调味与季节(四时)、人体(五脏)的关系。这一调味理论在历史上影响深远,直到近现代。3.口之与味也,有同嗜焉《孟子·告子章句上》:口之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与色也,有同美焉。孟子的天下之口相似之说是符合人体科学的。虽然人们对味觉的感受是千差万异,但也有基本相同的一面,所以能够形成对于美好滋味的共同喜好。因而,孟子关于“口之与味也,有同嗜焉”这一观点至今被奉为经典,广为引用。4.本在五味和伤在五味《黄帝内经·素问》: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这是说,人体精血的产生来源于人对饮食五味的摄取,但是藏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