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期刊 > S > 视野

古代更容易出大师?

水獭抓到鱼不会马上吃,先放在地上玩弄。而且一条一条摆得很整齐,它在鱼旁边走来走去玩弄,看起来好像是在对鱼祭拜,所以称作“獭祭”。她老婆比喻的很形象:毛奇龄作诗的时候,眼前要摆一大排书随时翻查引用。这话毛大名士听了当然脸上极为挂不住,但也从侧面说明古人做学问条件之艰苦,而且对现代喜欢用“谷歌”的读书人也算安慰,别以为古代书生都对学问倒背如流,做个诗他们也得翻一大堆书。大学问家尚且如此,一般的举人,进士其水平就可想而知了,他们一辈子读的书,知道的事儿有没有当代的高中生多还真说不准。北京国子监有个历代科举博物馆,我去参观时见里面陈列了一份明朝状元的试卷,上面打了好多圈(圈越多越好),书法甚棒,但内容基本扯淡。如果从学问上看古今因为起跑线不同,比较起来不太直观,那么每个人投入到受教育上的时间总量还是可比的,古人读书刻苦点的讲究“起五更,睡半夜”,但毕竟没有什么严格规范,都靠自律,平时还访个友,参加
<<上一页  下一页>>

shye20140813

首页 > 电子期刊 > S > 视野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