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期刊 > Z > 中国图书评论

多重视野中的“80后”文学

大都与乡村经验有关,大都在描写特殊的中国历史背景之下的乡村的变迁”,而“我这一代”则开始“都市写作”,表达“对于都市的乡愁”。而这样一种“断裂”———社会的剧变以及和文学传统的立异———放置在世界文学的背景中,显然呈现出差异性。康凌在文中以“高度个人化的体验”来概括欧美“80后”的创作特征,但他随即指出,这一“个人化”与“特定的文学生产结构相关”,康凌借此表达出对“系统时代”那条由文学教育、资助、评奖体系与市场机制组建的“生产线”的反思。在我所寓目的欧美“80后”作品中,黑利·特纳(HaleyTanner)的《到莫斯科找答案》是让我期待最大的一部长篇。女孩列娜年幼的时候由其小姨通过非法移民途径从俄国带至纽约,尽管她长期心灵阴影的直接原因是差点遭受性侵,但早年的特殊经历和困窘生活(父母双亡,得不到关爱)也如同“原罪”一般折磨着她,小说讲述的就是这位来自前社会主义国家的受伤女孩,来到美国之后,在同样是移民后裔的男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 电子期刊 > Z > 中国图书评论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