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期刊 > Z > 中国图书评论

多重视野中的“80后”文学

朋友瓦茨拉夫的执著爱情以及养母的关怀下,在资本主义社会提供的充满人道主义的社会福利和救济,尤其是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所营造的温馨氛围(列娜有了“一个干净漂亮的住所”,“她的幸福总算来了”)之中,终于渐渐“康复”了。有意思的是,为了抚慰列娜,瓦茨拉夫遭遇了两套关于列娜身世的“答案”,尽管其间列娜父母的身份天差地别———堕落的妓女、贩毒者,抑或英勇的专制暴政的抗议者、大学生,但两套“答案”所给出的莫斯科的社会背景是同一幅图景:“当时整个国家都分裂了,政府每天都在垮台。一切都一团糟。没有吃的,没有工作,到处都是犯罪……”对于生长于纽约的小说作者来说,莫斯科提供的只是一个不堪回首、单向度的“异质空间”,正如瓦茨拉夫的母亲所言,“用不着去俄国”寻找“答案”;换言之,具有特殊历史背景、文化传统(以及所连带的冷战记忆)的莫斯科,并没有以其特殊性真正参与到小说的结构中。故而,小说尽管塑造了丰满的人物形象,但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 电子期刊 > Z > 中国图书评论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