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视野中的“80后”文学
总体来说还是一个略显抽象和闭抑的青春故事,其主题也正如封面宣传语所称———“爱,比真相更确凿,比现实更有力。在伤痛诡谲的青春迷阵,探索爱的能与不能”———并没有通向一个丰富、阔大的所在。以上的阅读感受基本能佐证康凌所言因“专注于高度个人化的体验”而“弱化文本的开放性与可能性”。这样的问题在我们国内年轻作家笔下同样比比皆是。仅以目前提供的实绩而言,今天“80后”的“个人化写作”,还远远达不到前两代作家———比如王安忆、史铁生、刘震云、莫言、余华、王小波及韩东、朱文、李洱等的高度。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整个社会文化空间的日益开放,此前文学的“共名”状态开始逐渐涣散,为那种更偏重个人性的多元化的“无名”状态所取代,作家们从共同社会理想撤出,转向个人叙事立场。需要特为强调的是,“个人化写作”并不意味着文学就此放弃对时代与社会的承担,放弃精神探索而遁入无所不可的虚无之地,不过是原先来自思想钳制的单方面压力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