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期刊 > Z > 中国图书评论

多重视野中的“80后”文学

转化成市场等多方面的压力。真正的写作者只有切身感受到困境中的压力,才能警惕时代“共名”赋予的假象或后现代理论的肤浅操作所制造的自由神话,才能产生出真正属于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精神探索。总之,青春个体的焦虑、无聊,应该在一种紧张的对峙中呈现出意义。我和一位朋友合作编选新世纪以来的青春小说选集,读完备选篇目,朋友的感受是:“青春没有了靶子”,也许这一语道出了当下“80后”写作的难度:处于“青春没有靶子”后的无所适从,涣散,没有力度。不过,我宁愿相信这只是暂时的,“吊丝的逆袭”在今天成为流行语,其中免不了自嘲,但究竟不全是无的放矢,总还有几分真真切切的“不认同”在宣泄。无论再怎么沉湎于“个人”,只要认真地生活,认真地感受世界,那么文字中总会折射出时代、环境的力量,以及与这力量相碰撞、发自心灵深处的欲望与感受。这些“碎片”中的心灵信息,暗藏着向现实社会提供的、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思想表达。“碎片”这个词,正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 电子期刊 > Z > 中国图书评论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