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期刊 > Z > 中国图书评论

“系统时代”中的欧美“80后”文学

外部社会的无聊与空洞的对峙(当然也就不具有塞林格的那种批判性),整个故事的进程被封闭在家庭生活内部,主人公的各种情感更多地被本质化为这一年龄段(青春期)“本来如此”的、随着年岁与经验的增长将会自愈的情绪,而非代际之间在价值观上的冲突,或是对外在/成人世界的不满。这一方面使得文本的动机被悬空了,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叙事的力度———除了如封底所写的“滑稽可笑”与“忍俊不禁”外,读者大概很难再得到其他的东西。同样的限制也表现在以俄裔美国人的生活为背景的《到莫斯科找答案》中。在特纳笔下,潜藏在瓦茨拉夫和列娜两位主人公的聚散离合背后的族裔背景与移民经历始终没有浮出水面,直到最后几页才安排了“真相大白”的一幕,将列娜的遭遇与苏联解体对个人的影响联系了起来。但是在整个故事的结构中,这一联系是非常脆弱的:在某种程度上,列娜的遭际,几乎可以被替换成任何其他国家的悲剧,甚至是美国人自身的家庭悲剧的结果———只要它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 电子期刊 > Z > 中国图书评论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