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时代”中的欧美“80后”文学
对系统时代而言,个体性与机制化存在着深刻的共谋关系。需要注意的是,所有这些对共性的强调,都不是在否认作家之间的巨大差异。同是书写青春期焦虑,奥利弗的爱情+亲情轻喜剧与伊恩·里德的乡村经验显然不可同日而语;同是相聚-分离-重聚的爱情故事结构,特纳笔下的恋人远不具有乔尔达诺笔下的那种与生俱来的孤独与疏异感;同样关注族裔与移民,奥布莱特远溯巴尔干的神话传说,而特纳则更关注移民后代在美国本土的经验;同样诉诸亲人的逝去所造成的创伤,布拉米的喃喃自语与凯伦·罗素的乡野传奇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取径。以上这些显而易见的差异表明,即便是在系统时代,文学生产方式的规训,也无法单向地决定文本的内容与特质。“写作根本上是有自传性的,但体系时代的自我又是在写作过程和教育、社会体制中被生产出来的,个人的独创性不是简单的有或无。”(金雯:《“大师”散去后的美国文学》)新的文学生产方式所尊奉的一些标准与规则,不断修正着对“文学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