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期刊 > Z > 中国图书评论

晚明学域与观念交易

可以进一步细化西学东渐中的知识流转,比如“德文汉学”,即指在德语语境中的汉学经典是如何被流传接受的。德语语境中的汉学知识场,其功用绝对非凡,盖因一种语言所接触(及认识)到的异质性东西越强,则自身容纳能力越强,凡能成功包容者,原格局必为之发生大的变更。如果作者能以跨域的宏阔视角观察分析这些固有的问题,则成果更清晰。除了作者对于“中国场域”下明清时代西学东渐过程中多元文化的对话的认识外,还有“欧洲场域”下的多元文化对话,譬如像德国古典时代歌德、席勒都意识到中国资源的重要性,他们在思维模式上努力追求一种致思的可能,尤其是以中道思维去衡量事物,这主要受到中国思想的刺激和影响。其思想观念的形成背后必然有一个“中国知识场”的潜在作用,不仅是在德国,而且在欧洲都是共通的。这种相对平行的“新知探寻”(更早还有莱布尼茨等)不仅是单个个体对某个民族认识的提升,而且也是人类思想的求知前进的过程。固此,我认为“知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 电子期刊 > Z > 中国图书评论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