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期刊 > Z > 中国图书评论

艺术史研究中的文献、图像与理论关怀

的谋篇布局来看,史料勾稽、考证与作品分析并非作者的最终目的,无论是对文本的细读,还是对作品的解析,作者都试图在王宠这一个案与悠远的理论传统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如果说关于人生面具的阐释回应了“书为心画”的儒家训诫的话,那么在其他的章节中,他对于“人书俱老”“取法乎上”等传统书学理论的关怀也超出了个案研究之外。比如,文徵明直到耄耋之年,书法仍精巧如昨,而王宠虽四十而卒,却难掩老气,那么,“人书俱老”到底是指向真正的时间的锤炼,还是仅仅指某种风格特征而言?如果是时间,那么何以在文徵明与王宠身上却是截然相左的结果?如果是风格与形式特征,那么时间对于艺术的意义,则自然被消解殆尽。又如,王宠的书法总被贴上“取法晋唐”的标签,在帖学时代,“取法晋唐”不仅是关于书家取径的描述,它还意味着值得信赖的艺术品质。但是作者通过考证发现,王宠早年的书法大受近人影响,如他临摹身边友人祝允明的楷书与草书作品,并在他的影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 电子期刊 > Z > 中国图书评论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