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史研究中的文献、图像与理论关怀
响下,学习明初苏州书家宋克及唐代造伪专家李怀琳的书法,但这些经历被传记作者有意无意忽略。本书作者于是指出,“取法乎上”与“近学时人”在一位书家成长的过程中,有其不同的意义,但在一个“与古为徒”的文化传统中,时人的借镜价值往往被远远低估。在1980年代出版的《书法论丛》一书中,沈尹默先生对于王宠的书法有一段著名的评论,大意是说,明朝人好学《阁帖》,王宠临习《阁帖》中的晋人字,虽说用功甚勤,连枣木板气息都能显现在纸上,可谓难能,但其神理去王羲之甚远。本书作者并不反对沈尹默“木板气”的评论,但是他却由此提出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问题:同样是书法的载体,为何“木板气”充满贬义,而清代碑学中出现的“金石气”却是艺术高度的象征?尤其是活跃于18世纪的金农与伊秉绶,他们的书作也明显受到“板刻”的影响,但是评论家们仍无一例外将他们视为“金石气”的卓越代表?本来只是载体物质性的差别,为何最终却引发了有关审美优劣的天壤之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