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期刊 > Z > 中国图书评论

问题与方法:张宏卿农民性格研究之不足

层面的动员机制。张著认为无论是哪种动员方式,其实质性问题在于对“农民性”的理解,这也是此书重要的写作意义。但“农民性”的理解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反复实践的,实践中有成功也有失败。成功需要关注,失败也需要关注。张著中重点分析了“动员、任务和政令”三种动员方式,但这些动员方式是不是在这“落后”势力中自始至终都如此奏效?如果不奏效中共又进行了何种调整?这些问题在该书中并未反映出来。可能张著只探讨了奏效的模式,在其思想意识或者写作定位上仅仅立足于成功的模式。但如果要真切地理解中共乡村动员模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上问题是无法回避的。比如张著认为“农民仪式借用苏维埃的符号而让革命‘在场’,苏维埃政权有时也通过民众的代表或其符号的表达而让‘农民’在场”。这种互动研究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但我们也需要知道,外来的苏维埃运动与传统的乡民社会是否一开始就是如此的契合,中共革命中的先进势力是否一开始就知道农民性格及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 电子期刊 > Z > 中国图书评论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