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期刊 > Z > 中国图书评论

中国经验和文论教材建设

,作者建立起了自己的“理论框架”:由第一章的“文学与文学理论”,第二章的“文学观念”,第三章的“文学特性”和第四章的“文学媒介”,到第五章的“文学文本”,第六章的“文学文本层面”和第七章的“文学品质”,再到第八章的“文学创作”,最后是第九章的“文学阅读”和第十章的“文学批评”。而在第六章的“文学文本层面”中,根据感兴修辞的基本立足点,将文学文本划分为五个层面:媒型层,兴辞层,兴象层,意兴层和余衍层。需要说明的是,作者在其《文学理论》中是将“余衍层”分为“余兴层”和“衍兴层”两个层面的,后来才将之融合为“余衍层”,这样,文学文本的结构也就由六层面成为了五层面。对之,作者曾有论文专门予以说明(《理解文学文本层面及其余衍层》,《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第1期)。还应该看到,由于作者在多年来所着力的“修辞论美学”中就强调“理论的批评化”,并认为“理论在表述文体上就不会再追求系统或体系性”(第82页),所以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 电子期刊 > Z > 中国图书评论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